韓小蕙的長篇紀實散文《協和大院》,按照她自己的話說,是她多少年來心心念念一直想寫的,我讀了以后確有同感。就其題材的獨特、內容的豐贍、立意的深長和藝術的優美來說,這部書可說是近年來散文寫作領域里的一個很重要的收獲。
不難看出,這是一部投入巨大心血和艱辛勞動、并取得了預期精神高度和藝術水準的著作。作品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,以親身的經歷為基礎,細膩逼真地描寫了京城那座著名的中西合璧、宏大美麗院落一百年來的花開花謝,云卷云舒,榮辱沉浮,滄桑變遷。作家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,將聚焦鏡頭時而拉近,時而推遠,在反復閃回中,引導人們從宏觀到微觀,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地體察時代潮流激蕩下的生活百態,世道人心;又像老練的畫家,巧妙調動多種素材資源,以烘云托月的手法,不著痕跡地彰顯出協和醫院多位大醫生們救死扶傷、大愛無疆、敬佑生命、無私奉獻的精湛醫術、崇高品德和人道主義傳統。從一定意義上說,這應該是一部為時代留影,為協和醫學巨匠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立傳的作品,作品在強化疫情防控、構筑人民健康保障體系的當下推出,適逢其時,自有非同尋常的意義。
這么一個大題材,一百多年的世象更迭、社會嬗變,紛紜繁復的人物故事、命運遭際,要通過大量的鉤沉、考據、調查、走訪、辨析、篩選……把它們梳理清楚、結構而立,而且整合起來,藝術地再現給讀者,殊不容易,是有很大挑戰性的。其所以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功,在我看來,具備了如下幾個要素:
第一,有著長期的、充分的思想積淀與案頭準備。數十年神牽夢縈,念茲在茲,采訪人物,尋找、研究和考證資料,去粗取精,去偽存真,其用力之勤,運思之深,可以想見,自是多少個不眠日夜的纏斗與打磨。
第二,得益于作者豐厚的文學修養。只要翻開書,隨時可看到那些順手拈來,運用得非常恰切自如的古詩文佳句和箴言妙語,這是多年苦讀的積累。
第三,文體選擇對了路。作者經過多年的醞釀,反復斟酌比較甚至試寫,最后放棄了寫成長篇小說的打算,而選擇了其最熟悉的紀實散文體裁。這種相對自由的文體,便于展其所長,所以駕馭起來自如自在,寫起來也非常嫻熟。
第四,獨具魅力的語言是這本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小蕙的文字,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文學作品,都是自然率真、生動活潑,或者亦雅亦俗、寓莊于諧的,毫不做作,絕無八股氣。讀起來平易親切,是有溫度、有感情、有筋骨、有質地的文字,既不“端”著,故作深沉,也不迎合,追求時髦。所以,我在琢磨她的成功之道時,一再地感慨“語言對文學太重要了”。
這部體量宏大的長篇作品,以現在這種多姿多彩、活色生香的風貌引人入勝,使得20多萬字可以非常流暢地讀下去,這是她一貫重視“大眾接受美學”,寫作中時時體恤讀者感受的結果。小蕙常說:“現在每天能讀書半小時的讀者已經很少了,而在海量的文字中,你必須想方設法抓住讀者,所以作家們不能習慣于是從自己的角度任性放筆,而應該更多考慮怎樣讓讀者讀進去,畢竟你的寫作是想讓更多人接受。”——此經驗,我認為是所有愛好散文寫作、以及各文體寫作的人都可以借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