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河北文壇“三駕馬車”之一的關仁山,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,長篇報告文學《太行沃土》(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)聚焦阜平貧困群眾的命運變遷,真實生動講述了阜平縣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,塑造了一批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齊心協力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基層扶貧干部形象,在一個個曲折生動感人的故事中,反映出阜平脫貧攻堅的艱巨性、復雜性,真實反映了阜平人民戰勝貧困的精神氣質和思想高度,飽含了對社會的深度思考。
2012年12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平縣駱駝灣、顧家臺看望困難群眾。他鼓勵大家立志改變家鄉貧困面貌,并強調,只要有信心,黃土變成金。書中寫道:“雖是寒冬,可是阜平大地已經聽到滾滾春雷的涌動。全國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在阜平大地吹響!”
“只要有信心,黃土變成金”,帶給阜平干部群眾脫貧奔小康巨大信心和無窮力量。這句話是貫穿全書的主題,是書中人物精神動力的源泉,也是故事之所以能夠打動人、給人以深刻啟迪的核心要素。
該書為脫貧攻堅者畫像,塑造了一批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善作為勇擔當的黨的基層扶貧干部形象,描繪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脫貧攻堅故事。如搞種植業、養殖業,辦皮具工廠、培訓學校,等等。該書在反映阜平縣決勝全面小康、決戰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實踐時,注重用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予以呈現,把干部群眾的喜怒哀樂、命運起伏,多角度、多側面地展現出來,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書中寫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精準扶貧故事,如曲軍數病纏身,家庭負擔重,自己也沒有一技之長,眼看著日子過得越來越差,寄希望于被列入“貧困戶”,得到政府補貼。他非常擔心自己不能通過,就拿上看病的化驗單找扶貧辦主任。而當他知道自己成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以后,心里卻五味雜陳。后來,他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,養殖食用菇,靠自己的勞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脫貧,過上了好日子。
該書全景式展現了阜平縣脫貧攻堅全過程。作者通過描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決戰脫貧攻堅,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,把現實與未來結合起來,深刻反映了中國正經歷著的這一場偉大變革,以及這場偉大變革帶給中國、帶給全人類的重大影響。作品中很多樸實的農民,有掙扎、有苦惱,更有志氣、有尊嚴,所以才能夠義無反顧地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,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阜平縣是革命老區,阜平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刻掛念著老區人民,期盼著阜平百姓過上好日子。聶榮臻元帥曾說:“阜平不富,死不瞑目。”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作為革命老區的阜平,在抗戰時期,共產黨人、革命戰士與當地民眾的魚水深情。
阜平的脫貧攻堅為我們留下了什么?作者說:“在脫貧攻堅的路上,應該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!人的精神不是活出來的,是練出來的,拼出來的,是數代阜平人薪火相傳的結晶!我們走進晉察冀邊區紀念館,感受紅色的時代精神資源。我們消耗著歷史上太行山的精神資源,今天的脫貧攻堅又成為新的精神資源的提供者。”
阜平的脫貧攻堅,是阜平人創造的人間奇跡,這是中國故事,也是人類故事。這些思考,是從歷史的、精神的角度來觀察、理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決戰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壯舉,因而使得該書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,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統一,從而成就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精品。